close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

                                 ──Andy Warhol,1986

 

在Web 2.0興起的時代,各種的「網路爆紅」:人氣相簿、部落格、網購美食、YouTube影片...。最常被文化研究學者拿出來引用的,非安迪.沃荷的這句名言不可了。

 

Andy Warhol(1928-1987),身為當代藝術裡普普風格的先驅,他風靡世界的程度可不只十五分鐘而已。但是當這場所謂的「世界巡迴展」在台北跟高雄兩地展覽的時候,對他一知半解卻趨之若鶩的大眾,看完這個展最快的時間也差不多是十五分鐘,如果你對入場票價不是一分錢一分貨的執著的話。

 

記得看展將近終了的時候,有先一步出場的民眾在最後的展間裡驚呼:「嗄,就這樣子!?」讓在場的人心裡一驚:不完全是因為這樣大喊很沒品,也是因為展覽的內容少得有點驚人。整個展場裡除了不斷重複出現的瑪麗蓮夢露、貓王、麗莎明妮莉、毛澤東、康寶濃湯、米克傑格和安迪沃荷本人之外,就只有少數的牛、靜物和其他你或許會覺得隨便一個傳播或視覺設計的學生的做的出來的平面設計品。

 

一如許多藝術史學家都已經談過的那樣,安迪渥荷的作品在現代看起來或許平淡無奇,甚至是老梗百出,殺不用錢;但是他本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一段人類歷史和社會現象的鏡像,卻是「普普藝術」一詞最大也唯一的標誌。當代社會由消費文化所架構起來的一切:大量複製、廉價、毫無個性...種種特質,都被安迪沃荷親力親為的實踐了。當藝術品變成消費品,沃荷本人或許稱此為一種反諷式地入侵消費結構,但實際上是,他把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產銷模式帶進藝術生產,於是主流藝術被俗化,而大把大把的銀子則進了他的口袋。

 

反諷嗎?我認為一點也不。只能說安迪沃荷是個生對時代的幸運兒,他壯年的時代,剛好在戰後嬰兒潮成為美國社會中堅,中產階級大發生而創造消費文化的時代,又在一個充滿機會的紐約市裡闖蕩,而成為時勢造就的英雄。但英雄就是英雄,他創造的風格,以及挑戰並重新翻轉藝術觀念的創舉,早已經是藝術及文化研究教科書上永垂不朽的人物。

 

 

 

在觀賞這次的展出品的同時,看見每個明星被絹印出的黑白輪廓上的雙眼,即使被許多對比強烈的色塊所圍繞,但我只得到一個結論──a person with no soul。我感覺不到作品中藝術家的靈魂,或許這些作品在創作的方法和理論,甚至是進入市場的模式,都突破了當時的諸多限制而達到前衛,但是平心而論,安迪沃荷的作品只是純粹的形式,缺乏某種觸動人心的內在精神。換個角度想,這不正是大眾消費文化某種結構上的核心價值嗎?

 

再來討論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就是設計與藝術之間的相關性。之前看《無用設計》這本書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疑問;好的平面設計作品或許可以是當代藝術的一種表現,但問題在於,當代藝術的眾聲喧嘩似乎湮滅了尋找判準的聲音,許多人只看到驚為天人的行動或創意,卻忽視作品背後應有的、足以成為經典的存在價值。藝術與設計之間我還是認為沒有絕對的關連,甚至連安迪沃荷這樣的大師,有些作品真的不過是創意的老梗。但精彩的部分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了這樣的可能性存在,端看創作者是否擁有這樣的天份和創作能量。

 

綜觀整場巡迴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就是把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展出內容和營運模式,帶到了較高的位置。過去幾年,從最早的奧賽美術館、橘園美術館典藏展,到最近的安迪沃荷跟之後的羅浮宮展,在純藝術展示空間如此缺乏的高雄(比不上台北有北美館、當代藝術館及林立的私人畫廊,還有資源充沛的台中國立美術館),一檔一檔的國際展進駐,對提升市民的美學素養絕對是有正面幫助的。

 

另一方面則是這次的展覽的運作模式,讓過去感覺只是文化局分散預算資源用的文化基金會,有了更正面及活絡的運用。從消極的補助到主動籌辦,雖然只是票務和資金上的協助,但是個人認為高雄市的文化基金會未來應該更主動地在補助之外,透過各種計劃和交流活動,提升市民在這方面對文化事業公部門的能見度,更重要的是要能開始自籌財源,發展出成功的模式,做為高雄市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的龍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l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