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反省為何身處於同一張地圖上,我們如此矜貴,他們如此潦倒──我們可能不願意這樣想像下去吧──這種我貴他賤可能是血肉相連的,因為少數人的優裕可以導致許多人的窮愁困蹇」──Susan Sontag,《旁觀他人之痛苦》

 

    此時,窗外依然狂風豪雨大作,隨著時間過去,整整兩天的時間從中颱到輕颱,天氣卻並未隨著颱風中心的出海而好轉多少──至少對中南部的民眾而言,夢靨仍持續著。

 

    或許是這個夏季太過長久的熱浪,加上媒體開始炒作的限水議題,讓台灣的人民在颱風來襲之前,失去了以往對這類天災的警覺心。隨著颱風一步步逼近,讓人關心的話題竟然是禮拜五要不要休假?該如何慶祝父親節?

 

    我有一位同事在得知放颱風假之後,星期四下班就直奔高雄。而當晚我也同樣稍稍利用提前來到的小周末,跟朋友去看午夜場電影;從北投到信義區來回的過程中,著實有體驗到這個中度颱風外圍環流的威力。然而是周五真正回到高雄之後,才感覺到這次的颱風的確沒有開玩笑,或許真的有替台灣帶來水氣,但其災情也是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從禮拜五下午到現在(禮拜六入夜),風雨整整24小時沒有停過,今天白天一度風大雨小,而此時又是風雨並作。透明的玻璃窗被雨水流淌成白色琉璃般模糊,更遠的馬路上一陣陣隨風飄盪的雨霧橫掃,行道樹的樹冠更是一直呈現45度斜角的情形,沒有中斷。一整天的時間我都在網路跟電視機前交替著,看最新災情跟天氣預報,而隨著畫面跟文字的報導,加上窗外的風雨聲不時有突作的震報聲,心情越來越令人感到沉重。

 

    災情越來越慘重的情形,隨著各大新聞台的播報,逐漸在網路上也形成一些輿論。通常人們的第一個反應仍然是罵政府,仍然是站在較高的姿態去評論整個情形,不過以這次風災來說,政府的確在很多方面都反應太慢: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以及不斷修正數值的時間點,中央救災的單位未能及時地掌握地方狀況並同步公開更新災情及救災資訊,地方也缺乏統籌的災難管理機制,而一般民眾不論是否在災區,顯示出某些應變的觀念及氣象常識會讓人不禁懷疑:每年都有颱風的這個海島,為何數十年來的教育和經驗經常給人感覺毫無進步?

 

    最令我感到憤怒及疑惑的是,為什麼這個島內還有一部份人的聲音如此無知而且對於災難漠不關心?

 

    我們的媒體一開始也是這樣的,剛發布颱風警報和放颱風假的幾個小時內,新聞都在報導民眾如何利用假期休閒娛樂、哪些行業因為颱風而賺錢發財等等,而且這些新聞幾乎都是在台北市的賣場和娛樂場所報導,除了每個整點的氣象預報之外,沒有多少新聞再宣導防颱知識或者報導鄰近的菲律賓災情,以及國外如日本氣象廳、CNN氣象的報導。

 

    這些新聞媒體依然照著過去風災新聞的模式在跑:讓低層的外景記者往山上與海邊跑,看到風勢雨勢就見獵心喜地在報;不然就是到過去的災區訪問,對被撤離的居民進行疲勞轟炸,不斷重複過去已不可見的悲慘。一直到了星期五第一波災情傳出之後,才開始常見的連鎖效應,各台開始進駐這次的主要災區採訪、開始報導災民的慘況、開始批評政府救災不力、開始隨著國軍隊伍的腳步搶畫面。雖然仍有許多台灣新聞唯恐天下不斷的那種感覺,但至少媒體開始真實報導攝影棚之外的台灣,真正仍在發生中的災難現況。

 

    反而是某些人的言論,令我覺得非常莫名其妙。姑且不論炒作政治、缺乏氣象常識、以及視國軍及救難人員如芻狗的某些話語;我看到有些身在中北部的網友,說出「天氣熱那麼久,下雨涼快一下也好」、「有水洗澡了」、「颱風真的那麼大喔?我也想感受一下。」這類言論的時候,突然覺得我們似乎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島嶼上的人──即使無法感受風雨,至少也該關心一下受苦的災民吧?這些人似乎失去了最基本對人關心的能力,甚至連打開電視機、瀏覽一下新聞網頁的時間都捨不得花,只在乎是不是有水洗澡這樣的事情。

 

    窗外依然風強雨大,兩個小時過去了,距離最早發布颱風警報的時間已經過了兩天半的時間,高雄、屏東的風是跟豪雨短時間內應該還會繼續。對於許多還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來說,我們很幸福,我們擁有很多,所以我們應該祈禱──祈禱風雨快點過去,祈禱災民多能平安,祈禱救災人員都能全身而退。

 

 

 

    「認為影像帶出的悲憫之情,能令──透過電視特寫鏡頭看到的──遠方的受難者與優哉游哉的觀眾變得天涯若毗鄰起來,根本不切實際,徒然掩蓋了我們與權力之間的切實關係。」

 

    桑塔格認為被感動而濫情並不是好事,但是我認為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災難本身,而是對事物的無知、對人的漠不關心,以及一種更不寒而慄的視盲:忘記了,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座島嶼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l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