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沒有希望也還是注定要滅亡。」吉米說。  

   「只是個體罷了。」克雷科快活地說。

──《末世男女》台北市:天培,2004,頁126-127

 

    曾經,新的千禧年來臨,讓處在世紀交替的這個時代的我們,感到恐慌焦慮;三百年的工業革命和近五十年的電腦科技,似乎依然逃不過時間的挑戰(弔詭的是,對於數位機械來說時間也是由人類自行定義的)。我們安渡了千禧年,但在這接下來的21世紀,第一個十年無疑比過去任何時代都充滿了對「人類」這個物種來說,一種集體潛意識的滅絕恐慌。「末世男女」這本小說,便是這樣一個充滿人文辯證的科幻寓言。

 

    在騷亂的年代

    自從地理大發現以來,由商業驅動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地把全世界的人類生活融合、聯繫在一起;交通的進步突破地理的限制,人類互通有無的同時發展了知識,進而更迅速地創造科技與文明,再更進一步地促進物質與知識的交流…。這個循環的過程,在傳播媒體的發明與發展之後,一方面促進了「人類」做為一個整體概念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引導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同時在「國際化」與「在地化」之間拉扯平衡。

    我們可以共享遙遠大洋彼岸的新科技(醫藥、娛樂、技術),也同時在現時現地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架構下,尋找個人欲望與文化制度妥協的平衡點。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生活裡開始出現一個跨越所有文明角度的『大議題(big issue)』,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重大事件發生,在媒體的渲染下成為全世界人們的焦點,是我們這個物種以整體的方式所共同需要面對的課題。

    例如2000年的Y2K、2001年的911事件、接下來陸續有美伊戰爭、SARS、糧食危機、能源危機、金融海嘯、全球暖化…等等,這些事件超出國家或地區或單一科技知識領域的範疇,陸續成為全球媒體大幅渲染、報導的重要議題。而一些地區性的災難或事件例如卡翠娜風災、蘇丹達佛饑荒、盧安達種族屠殺、歐盟政治經濟實體、緬甸與泰國的政治動亂……甚至最近的冰島火山爆發和全球頻繁的地震等等,也都曾經在一段時間裡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而這些所有在「全球」或「全世界」焦點下發生的事件,往往成為人類(閱聽眾)內心深處隱隱種下的恐慌,不斷提醒著我們身為人類,已經不只是一個地區性的台灣人或美國人或日本人,而是一個共同的物種,面臨我們改造這個星球之後,所必須面對的各種社會、科技與自然議題。

    縱觀這些事件,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都與人類無窮無盡的慾望有關,引發全力與資源的爭奪,在這樣騷亂不斷的年代裡,真正的末日彷彿隨時都會降臨。

 

    不同世代的末世觀

    人類對末世的恐慌,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不再是宗教式的天譴、鬼神懲罰的思維,而轉變為對文明技術的恐慌。尤其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將戰爭的恐怖赤裸裸地呈現在歷史的扉頁上,各種殺人機器的發明,似乎也默默成為對科學的隱憂。

    「科幻」一詞概括了人類對科學的種種想像,有好有壞,有進步也有殺戮。當電腦問世的時候人類害怕被它的邏輯與運算功能取代控制,冷戰期間的太空競賽則開起對外星生物與宇宙航行的想像,生物科技的發展則帶給我們對於取代上帝創造生物的倫理議題思考…。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連帶地也改變人們對末世的觀點,從電腦與機器人統治人類、外星生物攻擊地球、到基因層次的生物對人類進行反撲。無限的想像力同時也帶給我們對於文明進步的反思、對倫理規範的重新思考,造就了不同世代的末世觀點與討論,以及防患於未然的積極度。

 

    滅絕的世界

    《末世男女》這本小說中,充滿睿智卓見的瑪格莉特.愛特伍,在傳統科幻小說的末世及滅絕概念傳統裡,以基因科技為蹊徑,描寫能夠控制細胞生理、訂製各類生物與藥劑的未來世界,如何充滿瘋狂、隔離與階級的人類社會本質。書中設定的「現在」是一個已經發生滅絕的世界,藉由主角的回憶與敗壞破落的新世界景象,我們看見沒有「人」的世界,雖然不是基督教的天堂或哲學的烏托邦,但至少生命依然蓬勃,並且回歸到自然應有的秩序下運作。

 

    主角是個一開始沒有名字的「雪人」,身處在看來原始的蠻荒世界裡,敘事背景裡有著破敗毀壞的各種文明遺址,以及一群被稱為「克雷科人」的奇異種族。故事在雪人的自言自語中展開,讀者漸漸拼湊出有關這個末世的過去的一切,以及雪人和克雷科人背後的故事…

    在這個滅絕的世界裡,可以看出愛特伍想討論的是以「人」和「存在」做為核心,講述一個有點成長小說意味的科幻/愛情故事。裡面的主角都是過去文學與電影裡出現過的典型人物:聰明不可一世的天才、神祕而充滿異國情調魅力的女性,以及情感豐富並且成長過程中充滿缺陷的常人男主角;故事圍繞在這樣一個人的身上,建構出一個充滿基因科技高度發展的文明世界,社會並未因此更美好並且依然充滿階級與隔離,人類利用科學的無所不能創造食物藥物,藝術與宗教被鄙棄一旁,唯一的信仰是慾望的無窮滿足。

    在故事進行的過程中,主角吉米(雪人)代表普遍的人類,以及雖然也相信科學,但對於藝術、文字、現實世界更感興趣的形象;好友克雷科是數理天才,他的成長雖然沒有詳細地說明,但是幾個場景都將他敘述為理性、無神論以及科學真理的信徒。透過兩人的成長過程和後來對話的辯證,作者想要透過「末世」的概念,探討人類存在的本質,究竟是美好的藝術與文化會被留存並賦予普世價值,或者是對於能夠滿足慾望的科學和文明無止盡地探索發明?科技/藝術,文明/社會,多種看似二元的價值被討論,也或多或少反映了當今的社會現況。

    愛特伍的文明觀點則似乎藉由克雷科人所敘述──這是一群由克雷科「創造」出來的人類,由他精心挑選的各種基因所搭配組合而成:他們有各種膚色,擁有基本的語言交流生存的必須知識(但也僅止於此),他們會唱歌、會作夢,但不會有過度的慾望;他們回歸到大自然基本的性規則,只在發情期求偶、交配、生育,其餘時間則以探索周遭環境為主。換句話說,人類只有在純粹生物層次的存在,才是對這個世界最有益的存在。

    回到書中設定的「現時」,雪人吉米似乎是世界上最後的人類(如果被設計出來的克雷科人不算的話),隨著他的思考和追尋的過程,末世的恐懼與對書以外的現實社會的批判,似乎就不言自明了。

 

    小說手法

    回到文學的層面,本書在小說經營的層面也十分成功。

    愛特伍的小說功力已是有目共睹,很可惜的是這是我閱讀的第一本愛特伍小說,還缺少許多比較的依據。在《末世男女》中,結合了意識流味道的倒敘手法純熟,雖然書中有許多生難字、專有名詞堆砌出來的科學專業感,但是在敘事的過程中並不會給讀者難以為繼的感覺。在驚心建構的場景切換中,讀者的好奇心不斷被激起,而關於書中末世世界裡的種種,一部分反映了我們多少閱讀過的科學新知報導或者學校時期的生物化學知識;一部分也與我們對未來的諸多想像中的片段不謀而合,或者更加寫實與具象化──小說擺盪於虛實之間,正是要讓讀者擁有更多想像的可能性。

    另外則是主角雪人(吉米)的角色塑造,個人覺得非常成功,同時也能藉由文字獲得讀者的認同。他擁有的「人性」是書中最完整、最立體的存在,他擁有悲劇裡被毀壞的人格,命運及個性造就他缺乏母愛、父親形象,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被社會邊緣化的過程。隨著故事回溯他的過去和心理經驗,讀者可以看到他反社會的個性被建立的經過,而這個角色最為特殊的一點是,他同時也代表了人類世界裡支持文字、藝術、真善美的一方,也相信這一切原於人的本性──他自己就擁有做為人的種種缺陷──因此,吉米反映的是我們自己,也是社會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故事最後,身為世界上最後一個人類,他的選擇所象徵的意念,這點就留給讀者各自去詮釋了。

 

    當代的末世寓言

    時至今日,成書時的2003年所提到的諸多生物科技的發展,有些例如基因轉殖作物等等,是實際有被商業化應用的(例如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有些仍在實驗階段(實驗室人造肉),有些則仍在未定之天(器官豬、訂做基因藥物)等等,但是世界的焦點已經不在於生物科技的倫理問題──媒體會等到更驚世駭俗的事件出現才會去追逐,而是隨著全球化腳步日漸加深的各種社會經濟議題,以及全球天災的現況。

    當代我們可以看到各地區性的種族或國家戰爭依然持續著,地震海嘯颶風火山每隔一陣子就會出來提醒人類自然力的可怕,而隨著媒體報導與科學探究的結果,當代人類潛意識裡的末世,或許已經不是科技將人類物化或者失控,而是在全球暖化的現象下,被自然力所覆滅的Homo sapien──又或者新的全球挑戰將出現,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恐慌與驚懼。

    末世永遠是我們最深沉的恐懼。做為個人,逃避死亡已是天性慾望的一部分;做為物種,在這個星球幾乎已經被佔領的當代,害怕失去永遠是人類的弱點。

 

 

書名: 末世男女 Oryxand and Crake

作者: 瑪格莉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作者簡介:

1939年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六歲開始寫作,十六歲立志成為作家。曾以《又名葛麗斯》(Alias Grace)獲得1996年加拿大文學吉勒大獎(Giller),十九歲詩作《Double Persephone》獲E. T. Pratte獎;《The Circle Game》獲1996年加拿大省長新詩類作品。以《盲眼刺客》(The Blind Assassin)榮獲英國2000年布克獎,使得原本就已是加拿大國寶級作家的她,邁向全球性最受矚目的偉大作家。瑪格莉特的作品數量高達三十種,全球共有33種語言版本。

譯者簡介:

韋清琦。1972年出生於中國南京市。199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班,目前為北京與顏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候選人。

袁霞。1973年生於中國蘇州。199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班,現任教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書本簡介:

《末世男女》是科技反烏托邦的瘟疫文學,預言生物科技和病毒變種將造成的人類浩劫。瑪格莉特以詩人敏銳的筆調,書寫人類的黑色喜劇;令人毛骨悚然、怵目驚心,瀰漫著淒涼的美學。

出版地: 台北市

出版社: 天培文化

初版日期: 2004810

讀本再版:

ISBN書號: 986-7759-16-8

    閱畢日期:2010/5/4

    參考資料:

n          Oryx and Crake》英國版官方網站:http://www.oryxandcrake.co.uk/home.asp

l          維基百科正體中文版「人」條目: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BA%E9%A1%9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l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