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子沒有接觸國樂,因緣際會下拿到這次演出的票,決定走進同樣陌生許多十日的觀眾席,靜靜聆賞。

 

  

 

做為一個政府主辦的職業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長久以來在年度演出的部分,規畫出已頗有歷史的一套傳統:上半年的傳統藝術季,以及下半年的年度樂季。藉由一系列的主題音樂會組合,以及定點和巡迴的方式,參考西方職業樂團的經營模式,或許可以是國內各個大小樂團參考的方向。

 

「跨越三」音樂會巡演台中及高雄兩場,高雄這場似乎是採索票及校園贈票的方式,因此在幾乎70%的滿座率中,青少年學生(想當然耳都是國樂班或音樂班)佔了其中的一半以上。很驚人的一點是大部分學生都是呼朋引伴前來,沒有老師或家長陪同,因此觀眾席的秩序並不是很好──至少就我坐的二樓位置而言,整場下來,觀賞表演的情緒經常被學生的說話聲打斷。

 

 

 

既名為「跨越」,演出內容也的確在格局上有許多突破。音樂本身依然是十分傳統的,樂團基本編制都還是傳統國樂,低音部採用革胡、倍革胡,只有定音鼓和豎琴是唯二西樂樂器。「跨越」的部分則在曲目及獨奏音樂家身上:有當代作曲家以東西方特色為發想創作的新曲目、瞿春泉改編拉威爾《吉普賽人》的小提琴國樂協奏版、以及邀請杜沁澐共同演出的三首協奏曲目。對於不常接觸國樂的人,或者初學國樂的學生來說,這場音樂會的內容呈現了當代國樂正積極嘗試發展的一個面向──東西方音樂的協同與融合,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上半場三首為完整、大編制的正式曲目。開場以盧亮輝《祭樂歡舞》引入節慶氣氛,這首以原住民歌謠為藍本發展的曲子,首段快板前面十幾小節,各聲部內容略顯薄弱,但在各自交疊、發展的過程中,呈現了豐富亮眼的色彩。盧老師在吹管部一向能充分發揮各種管樂器獨特的音色,同時兼顧樂曲的協調;彈撥在連接第二段慢板的部分,增加許多流暢度;第三段再度回到節慶歡樂的氣氛,打擊部幾乎全員投入,精準的拍點以及樂團全體共同拱出原住民祭典的繽紛壯麗。整首曲目呈現了非常台灣本土的音樂特色,用國樂呈現民族風旋律,是優秀的開場曲。

 

第二首《天山狂想曲》是大陸作曲家錢兆熹的作品,由郭秀蓉主奏笙。原曲是大陸的得獎作品,曲調本身將中國西部高山、平原、河流的地景,以音樂呈現景觀的跌宕;在編曲上不同於國樂絲竹或西方編制底下的民族音樂系統,有豐富的當代音樂特色。一如節目冊的介紹,「充分發揮了鍵笙半音齊全、音域寬廣、力度對比大和善於演奏合聲的特點」,笙做為全曲的主角,利用上述的種種特點營造山水間的張力,由強到弱的對比,以及少見的花舌技巧,在在都讓人對於這種樂器的特質感到驚豔。

 

第三首《快雪時晴》二胡協奏曲,是鐘耀光替國光劇團的同名京劇所做的配樂發展而成,原劇則是由書法家王羲之的書信帖為發想的創新國劇。由國劇中抽離,作曲家發展出三個樂章的完整協奏曲。同時做為這次演出的指揮,上半場表現力最強的曲目為該首無疑。第一樂章為原本京劇的樂段,充滿故事性的旋律從激昂、想像到沉靜,二胡充分掌握音樂中的戲劇性,與革胡和低音部樂器在慢板的部分組合出令人讚嘆的音樂感動;豎琴與彈撥部的獨奏段落也捕捉到悲傷的神韻。第二樂章則是弦樂部完全的表現,旋律輕盈但樂團組合緊密;第三樂章主角回到二胡身上,許多炫技的段落令人目不暇給。

 

下半場則由五首相對較短、但特色多元的曲目組合而成。首先是張舒然主奏二胡的《第四二胡狂想曲》,由王建民作曲。整曲在結構上較為特殊,許多四度與二度音程交錯,但給了二胡非常多炫技的空間;難得的是樂團整體仍能配合得十分和諧,前半段演奏者的技巧值得給予肯定。但樂曲進入中後段,樂團與主奏二胡感覺有些搭不上,樂團本身各聲部有些散掉,較為可惜。最後曲子以整團大氣勢的表現結束,力道有足但和諧度就略差了些。

 

第二首曲目是許多國樂演出的保留曲目,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彭修文編曲版《瑤族舞曲》。幾乎所有國樂團以及學生團都會以這首作為團練的必修曲,因此這首曲子也是最不驚喜但最能展現樂團功力的曲子。北市國此次的演出是我聽過的版本中,較為中上的一次演出;比較亮眼的是指揮在情緒的營造,以及一些細節的裝飾音有所表現,使得曲子有與眾不同的感覺。

 

下一首是瞿春泉編曲,拉威爾原作的《吉普賽人》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演奏家杜沁澐在接下來的三首曲子裡,與奇美基金會贊助的西元1770年義大利cappa名琴共同演出;連同前面幾位笙與二胡主奏的音樂家,對我來說是真正創造了這場音樂會「跨界」的價值所在。不同學習背景、專精樂器的音樂家,各自的風格、技巧、情緒表現等等,如何與國樂團在音樂上契合、彼此成就,是非常值得細細品味的焦點。這首《吉普賽人》在非常西方的情境中,保留小提琴的表現性,樂團由中國樂器的音色呈現,是非常有特色的演出版本。

 

接下來的《漁舟唱晚》個人覺得是整場音樂會的高潮。原曲是傳統古箏曲,是十分絲竹風味的抒情曲目,由閻惠昌編曲為小提琴協奏曲;古箏彈撥演奏的鏗鏘有力、由音點匯聚而成的行雲流水,換成小提琴的嗚咽吟唱,卻毫無違和感。樂團部此時編制少了大曲的約三分之一,更細緻整齊地鋪陳出一片山水寧靜的景致,傍晚時分漁人的歌唱,藉由小提琴字字句句,將聽眾帶到了視覺共感的境界。

 

最後一首《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是幾首西南高原民謠綜合改編而成,呼應開場的原住民歌舞氣氛,編制上包含揚琴、彈撥、打擊等等聲部全員出動,以歡欣鼓舞的氣氛將演出帶至結束。

 

 

 

整場演出下來,台北市立國樂團的演出實力再次獲得證明,但是下半場某些段落的樂團整齊度、以及獨奏與樂團之間配合的一些細節,仍有進步的空間。鐘耀光老師是經驗老道的指揮,同時也是作曲家的身分,讓他在情感的掌握上非常到位;《天山狂想曲》時與郭秀蓉的笙配合的默契,彷彿兩人已合作多年;幾首快板的樂段,以及《漁舟唱晚》的抒情柔和,指揮都發揮得淋漓盡致、非常精采。

 

獨奏的部分,郭秀容的笙做為整首曲子的中心,除了撐起整個樂團的表現之外,更發揮了與指揮配合出的領銜角色;段超的二胡演出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質,演出的敘事性十足,但偶爾會有強過整個樂團的表現;張舒然的二胡相較之下和諧度較足,技巧也十分純熟。最後是杜沁澐的小提琴,與國樂團配合演出時除了個人技巧、樂句的表現都精采美妙之外,與樂團之間互相襯托、前後景交錯切換的細節也都很圓滿,是一場非常棒的演出。

 

樂團部分,古箏與豎琴雖然沒有全場出現,但是在樂曲中做為裝飾性較強的角色,它們的出現往往是對聽眾情緒營造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低音部的革胡與倍革胡音色較為平板,但是在做為襯底以及一些哀傷的樂句時,仍有精采表現。吹管部在剛柔力道的掌握之間恰到好處,相較之下彈撥的表現就沒有那麼突出。佔了兩個聲部的二胡,許多時候與革胡會創造一種不知是蓄意或無心的共鳴效果,演出時這種獨特的音色彷彿酒入愁腸,醞釀出迴盪不已的情緒。

 

最後不禁要提一下整場演出最令人失望的地方,就是觀眾。我十分驚訝數十年的藝術教育,從小學開始的各種課程,竟然連最基本的、欣賞表演藝術應注意的事項,都沒有讓深入到大眾的觀念中。演出中間許多亂象的出現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例如:演出進行中直接說話討論、樂章的段落之間短短數秒,卻馬上可以在觀眾席中間造成近乎雜音的音響效果、更誇張的是手機在演出中間雖然沒有此起彼落,但整場下來也有超過三通以上的鈴聲突兀的響起…。或許因為是索票與贈票的關係,使佔大多數的觀眾是學生,因此影響了觀賞的品質;我相信在場的學生應該大多都是國樂的學習者,如果我們的音樂老師無法教育生學會欣賞,未來又要如何教育出優秀的演奏者呢?

 

最後略提一下,雖然是免費入場的演出,不過文宣品、票劵、服務人員的部分都仍具有一定水準,可見主協辦單位的用心。

 

 

演出名稱: 「跨越三」2010傳統藝術季巡迴音樂會

表演團體: 台北市立國樂團

演出時間: 2010419日星期一19:30

演出地點: 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相關網站: 台北市立國樂團http://www.tco.taipei.gov.tw/

參考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快雪時晴」介紹:http://www.npm.gov.tw/zh-tw/collection/selections_02.htm?docno=113&catno=17

    《滕王閣序》維基百科介紹: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B%95%E7%8E%8B%E9%98%81%E5%BA%8F

    北市國2010傳統音樂季介紹:http://www.tco.taipei.gov.tw/ct.asp?xItem=1126546&ctNode=16692&mp=1190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l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