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文學理論家說,任何一種詮釋都是誤讀,因為作者原初的本意已經不存在了,並非讀者(不論他們專業與否)們所能觸及。而我想到的誤讀,是多年前旅遊節目Lonely Planet(現已改名為Global Trekker)尋訪舊金山的那一集,拜訪了城市之光書店和Beat Generation凋零的老詩人時,他說:「W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Beatles!

 

近代史上,六○年代可說是某種可以「文藝復興」來形容的年代;在世界政治的版圖上它是兩大強權競爭的年代,其詭譎不安的氣氛和不弱今日發達的媒體,讓世界的聲音只剩下美國和蘇俄兩個南轅北轍的音調。文化上,卻因此有了嬉皮、New AgeWoodstock、搖滾樂和Beat Generation,它們影響了美國的流行文化,更成為當代全球化/美國化底下各種方興未艾的藝術形態,大爆炸之前潛藏的能量伏流。

 

由二戰後嬰兒潮青年所構築起的那個年代,無疑是美國文化裡的黃金年代;這些充滿創作能量的年輕人們,看見上個世代戰爭後仍未重建起的秩序、在一片混亂的社會情勢底下,沒有依歸的生活,逼迫他們嚎哮、吶喊著連結最真實的內心自我。他們沒有訴求,而是尋找一個敘說情緒的方法──透過文字,透過詩。

 

太多當代的電影和記錄片試圖爬疏它的歷史,使得一開始看到《Howl》的預告時,以為它只是另一部探討Allen Ginsberg生命與歷史的電影作品,這句話並無貶意,因為在台灣關於六○年代美國文學的資料並非沒有,但多數都是比較學院的翻譯或論文。艾倫金斯堡在台灣並非沒有名氣,搖滾樂史和嬉皮文化和LGBT運動總是會記上他一筆,更不用說某些版本的高中英語課本還有相關選文。但真正存在他文字背後的時代和社會意義,不只是當時美國主流社會不懂(如電影裡呈現的那樣),對於現在的台灣觀眾來說,和「後現代主義」這五個字一樣難以理解。

 

在這方面,電影《Howl》採用了乍看更為曲折難解的意識流動畫手法呈現,但隨著電影進入尾聲,觀眾雖不一定都讀過原詩,但藉由影像呈現的文字意境,以及演員James Franco化身為Allen抑揚頓挫的唸讀,感受是震撼而直接的。

 

這也是電影令人驚喜的地方,這並非一部老套的、致敬式的史料匯集和真人重演的艾倫金斯堡人生小史(那樣的話,看Discovery就好了),而是經過細心考據和安排重組之後,以《Howl》詩集在審查法庭上的正反辯詰為線索,串連Allen的訪談、在Six Gallery朗誦的現場、紐約和舊金山的生命片段,和由詩發想的動畫,這些或虛或實的聲光,將《Howl》的詩、Allen其人、和六○年代的美國社會,做了精彩的結合。回到文字本身做為對艾倫金斯堡的致敬,導演和演員們重現的不只是歷史,更是對那個年代嶄新的歷史挖掘。

 

Rob EpsteinJeffrey Friedman這對創作搭檔,歷年來的作品以紀錄片見長,不斷在做重新書寫社會上那些非主流,但認真精彩的人物故事;這次由《自由大道MILK》導演Gus Van Sant擔任製作人,找來同樣非主流的James Franco詮釋Allen Ginsberg,以電影的方式演繹這段歷史事件,是非常創新而大膽的嘗試。

 

James Franco曾經演出過票房大片如《蜘蛛人Spiderman》、《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 Isolde》等,演技不俗但沒有大紅大紫;同時他也很反骨地客串許多特異獨行的跑龍套角色,例如《約會歐買尬Date Night》裡的搶匪本尊、甚至在影集《超級製作人30 Rock》裡面演他自己,是個迷戀日本動漫抱枕的怪咖,都有獨到的喜感和戲劇效果。飾演艾倫金斯堡這樣邊緣但卻經典的角色,其用心不只是在讀詩的語氣和感情,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種莫名孤獨的神色,掌握得十分到位。

 

本片也有許多令人激賞的演員,演出戲份不多但卻令人眼睛一亮。例如劇場出身的女演員Mary-Louise Parker,演出否定Howl》文學價值的英文女教師,不到十分鐘的場景卻細緻有味,建議對美國歷史和LGBT有興趣的觀眾務必要找HBO自製影集《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來看,她的角色絕對會撼動到你。同樣客串過《超級製作人30 Rock》的Jon Hamm在電視圈打滾多年,近年來以影集《廣告狂人Mad Man》聞名,逐漸有了名氣;飾演幫《Howl》出版社打官司的律師,雖然牛刀小試,但最後的結辯演說,替整部電影帶來高潮,也是對Beat Generation這群人的文學作品,最有力量的論證。

 

如一位上映當天就去觀賞的友人所說,電影本身雖然不致沉悶,但或許要是對艾倫金斯堡其詩其人有所了解的讀者,才能獲致較多得共鳴。本身也並非英美當代文學專家,或者近代文化史的學者,甚至連假文青都稱不上,會想觀賞這部電影純粹是衝著Allen Ginsberg的名聲而去;電影前半部最迷人的地方,在於詩的朗讀和動畫,若非對金斯堡個人和六○年代歷史有所了解,或許也無法理解為何會有審查法庭的出現。雖然這些部分是不求甚解的,但影片最後,從法官判決、艾倫泡茶時自述的創作心得,直到末尾真正得艾倫金斯堡的演唱,配上Beat Generation作家們的後續,《Howl》訴說了一個美好,但對我們而言顯得難以接近的文學黃金年代。

 howl

 

Allen Gensberg是一個時代的符碼,是一群獨特集合體的象徵;越過一片美洲大陸後仍存在,越過一片太平海洋後,似乎什麼也不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l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