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最終仍是商業化的藝術品,設計師必須要了解,他們有能力使人願意嘗試,願意去做一些事情。只要把這一點用在對的地方,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thomas.matthews

 

    「永續」以及「環保」無疑是當代人類社會間最重要的議題之一,雖然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之下,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逐漸被轉移,但是隨著越來越頻繁的氣候異常,以及專家學者透過媒體不斷的警告,我們文明的危機只會越來越難以解決,並持續困擾著全人類。

 

    那與設計何干?

 

    首先我想我們必須先從「設計」的興起來討論。曾幾何時,大街小巷都被這樣的名詞所淹沒,過去十年世界性的金融榮景,讓大多數的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人民有越來越多金錢可以負擔消費性產品──這意味著物件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基本的實用功能,還要有更多的附加價值──透過設計(和市場行銷),一種中產階級(甚至更高層)的品味被塑造出來,於是從3C產品到生活雜貨,製造商們開始投資在產品設計上,再由廣告宣傳向消費者洗腦,蘋果電腦I系列的消費型電子產品、以及生活工場和無印良品的興起,就是標準的例子。

 

    在此先不討論商業消費模式對設計的影響,而我想要討論的是,「設計」變成某種主流價值後,對它本身以及其他層面造成的改變。「設計」一詞開始攻占媒體版面,變成人類社會語境的常用詞之後,其本身涉及的的範圍也開始擴張;最初我們只能在時尚雜誌裡聽見氾濫的設計師一詞,現在開始恣意擴張其領土,於是什麼都可以是設計:平面設計、媒體設計、空間設計、建築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數位設計…。每一種領域都有無限多的「設計師」,如果考慮他們中間的重複性,當代社會裡最繁衍過剩的種族,理當是這些設計師了。

 

    我們也先不評斷究竟過多的設計氾濫現象是好或壞。有個現象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越來越多設計本身的跨界,究竟到了什麼地步才會挑戰到傳統定義裡的「藝術」?設計師們理所當然會將自己的作品看作是藝術品,但是在前衛藝術與當代藝術仍在蓬勃發展的同時,「藝術」與「設計」之間,究竟該不該劃下一個等號?

 

    這是《無用設計》這本書讓我忍不住要提出的諸多問題之一。回到書籍本身,我想這是坊間許多談設計的書裡算得上實用的一本;全彩印刷的內頁,有每位設計師團隊的作品和訪談,對於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來說,提供了許多不錯的素材及靈感。但是這本書仍有個最大、顯而易見的缺點:論述及定位不明。

 

    作者試圖從當前設計的業界環境中,結合熱門的環保議題,提出同樣作為人類的一份子,設計和設計師們所扮演的角色;問題是,作者提出太多的名詞和解釋,卻在論述的過程中發生概念上的混淆,使得本書除了開宗明義的論說不清之外,後面的訪談也發生同樣的問題。

 

    首先就書名的部分,「無用設計」在中文上就有兩種解釋的可能:一是「利用無用之物(例如垃圾)所作的設計」,在概念上會比較接近環保的精神,不論是垃圾轉化成媒材或者針對減少垃圾產生的目標;一是「做出無用之物的設計」,這部分就可以針對作品和概念任意解釋,例如珠寶和時尚,或是某些裝置藝術品,本身沒有太大的實質用處,卻可能有一個背後的故事。

 

    英文部分本書也在大玩文字遊戲的同時,丟掉了解釋的責任。例如做為英文標題的「utterubbish」,翻譯作無用設計,卻同時又用了「useless design」這樣的名詞,可是在解釋無用設計的過程中,又提出了「use less design」的詞作為衍伸概念。作者同時提出了成串關於無用設計的概念和想法,卻缺少一個系統性的整理,不論是在論述的過程或者後文各個設計師團隊訪談的編排整理,都少了可串連成一個整體的核心,使整個無用設計的想法表面看似精彩可期,內容卻雜亂無章。

 

    本書在介紹其他設計師的作品和訪談時,則使用了「永續設計」來取代「無用設計」的書名,但是作者本人對永續設計的定義和闡述卻不夠明確,使得看完全書之後,對於這些XX設計的名詞雖然耳熟能詳,卻一知半解。本書最困擾我的其實是這個部分。

 

    看完全書,不得不佩服某幾位設計師的概念跟遠見,他們真正把環保議題跟設計概念結合在一起,應用在產品和空間設計上。至於某些在創意發想上很驚人的設計師,在我看來,卻不一定能和永續或環保的概念扯得上關係,這就又回到了定義不清的問題。

 

    如果要試圖去解釋的話,個人認為,最上層的概念應該是『永續設計』:追求對環境跟社會在功能和價值上都能長久使用、對地球友善、不浪費資源同時具有設計感的物件。再下來其實可以細分成包含「無用設計(偏視覺和流行時尚的設計)」、「再生設計(使用廢棄物料的物品)」、「生態設計(符合環保和生態意識的設計)」、「社會設計(具有實際社會活動意義)」…等等。詳細的分類當然還要再看是否有新的其他符合永續設計概念的作品,或者專門做藝術和文化研究的學者來做更系統性的歸類。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要提出革命性的、具有創新概念的口號並不是不行,可是其中的論述必定要清楚;或許作者身為一位設計師,擁有天馬行空的廣域想像和觀看設計品獨到的眼光,但是在寫作和討論的過程中,《無用設計》不應該是如此「無用」的。

 

 

※ 書名: 無用設計Utterubbish

作者簡介: Jackson Tan 陳俊達

  新加坡設計工作室Black Design共同創辦人。Black Design於2007年擔任新加坡設計展主題展「Utterubbish」策展人,邀集三十多組國際知名設計團體就「永續設計」主題共同展覽。2008年策畫「New Wave:新加坡當代設計文化」展,於日本靜岡媒體創意中心展出,10月同名展覽於第六屆台灣設計博覽會的新銳設計夢想館。

  Jackson Tan同時是新加坡知名設計團體Phunk Studio的創始成員。英國《Creative Review》雜誌譽其為新加坡平面設計頂尖組合,而《Computer Arts》雜誌則稱「亞洲最紅創意工作室」。合作品牌包括Nike、MTV、Nokia、Levi’s等。2007年並於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宇宙主義Universality」個展。

譯者簡介: 羅雅萱

台大財金學士,英國新堡大學口譯碩士,目前為生活不自由的自由譯者。譯有《日常設計經典100》、《設計大師談設計》、《當代設計演化論》和《什麼是產品設計》等書。

書本簡介:

 「無用設計」亦即Useless Design,是將廢棄的產品、製造過程產生的多餘廢料、過時不用的東西等,透過設計,並以符合環保原則的生產製程甚至是手工創作,重新轉化出物件的第二生命;「無用設計」同時是Use Less esign,鼓吹使用更少材料的環保意識,強調設計要能創造出永續價值。

  永續性(Sustainability)是當前全球重要的議題之一,設計界也不例外,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認知到了設計氾濫(overdesign)的現況,用完即丟的消費習性也受到挑戰,提倡永續設計,成了設計界當前重要的趨勢。

  本書邀集32位國際頂尖設計師的構想與作品,涵蓋了藝術、時尚、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建築、出版、廣告、攝影、網站等不同面向,以「永續設計」為主題,強調設計要能創造出價值;讓讀者認識到為了創造一個永續的未來,設計所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方向。

出版地: 臺北市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初版日期: 2008年11月1日

讀本再版:

ISBN書號: 978-986-6571-5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iteligh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